欢迎光临
专注android技术,聚焦行业精粹,传扬中国传统文化,我们一直在努力

古代贤臣稷、契的故事(下)

据《尚书•尧典》记载,帝尧对契说:“契,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”,帝尧任用契为司徒,掌管天下教化,对百姓进行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,并告诉他做好 “五伦”教育,在于要宽厚。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中也记载,上古时候,人们“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”,“圣人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即所谓“五伦”,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五项人际关系。具体内容的意义:“父子有亲”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亲密、亲切,为父母的要慈祥;为子女的要孝顺。“君臣有义”是指君主与臣下之间应该有义理、讲道义,要求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。“夫妇有别” 是指生活中丈夫和妻子要按照伦理规范要求,尽到各自不同的义务,为夫的要主外、要和;为妇的要主内、要柔。“长幼有序”,是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应该有秩序;“朋友有信”是指朋友之间应该有信义、守信誉。“天叙有典,敕我五典五惇哉”,是说“五伦”是人出生时上天赐予的伦理秩序,是人人都要遵守的。

“五伦”是东方社会自尧舜至后来历朝历代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。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,特别是儒家最重视人伦。孟子说,古代设立庠序、学校,“皆所以明人伦也”。契分派职司,拟定教导的种种方法,如每一伦由两人担任,五伦包括契共由十人担任,进行演示和教导。首先从百官开始,再推广普及到学校等。契还多设立学校,并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,以身立教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,得到“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”的好评论。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契主司徒,百姓亲和”,意指使百姓亲密而和睦。

在帝尧时代,大水成灾。于是帝尧命舜代他摄天子位,让禹担当了治水的重任。禹推荐了弃、契、皋陶和益,让他们一块儿参与了治水。禹在治水的同时,命弃指导农业生产,弃把稻种分发给民众,让他们可以在低湿的地区耕种,让诸侯百姓开荒种田,在山上植树,并凿井修渠,适时播种,解决了粮食困难。治水过程中,禹命契做好救济灾民,组织兴修水利等工作,契分发给当地民众非常缺乏的食品,食物量少时,就从有多余的地方调剂来补给,以便让各诸侯国享受均衡的利益。十三年后,禹治水成功,疏通了大河大江,还修筑沟渠,导水灌田,推广农耕,开发土地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

弃、契对尧舜盛世的创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帝尧封契于商,赐他姓子,子就是慈,就是慢慢生长强大的意思,传了数世后至汤,汤得天下为商朝。史记殷本纪讲述商朝,是从契说起,《诗经•商颂•玄鸟》中也写道: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,宅殷王茫茫。”讲述了“玄鸟生商”的美丽故事。

帝尧又封弃于邰,使弃居稷官,并将管理农业职务的名称 ——后稷,作为专有名号固定给了弃,赐他姓姬,是本德的意思。稷是周朝的始祖,传到十五代为周文王,随后文王之子武王建立了周朝。《诗经•思文》中写道:“思文后稷,克配彼天,立我蒸民,莫非尔极”,称赞稷功高无量;孔子也称赞稷是天下创立功业的人,他创始农业,因此而受益的人难道还少吗?但他却非常谦虚,只称自己是个熟悉稼穑之事的人。由此可见稷的品行是多么高尚啊。

稷契后来不仅成为古代贤臣的代称,而且后世人中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希望能做稷、契那样的人物,拥有稷契那样以民为念、为民谋福的宏愿和仁爱,并把这称为立下“稷契之志”。

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,稷、契这两位虽然都是帝喾的儿子,但他俩的出生都很奇特,更像上天将他们派到人间来的。孩提时代的他们就异于常人。稷喜欢种植作物,而契则爱好做各种礼仪的游戏。想想看,这在上古时期对于从原始社会而来的人们来说,就算大人也很难想象有他们这样的特长,所以可以说他们的秉性和异能是与生俱来的,是负有天命的。

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半神文化,是神传授给人的,稷与契的故事,正好印证了这一点。稷教会了上古时期的人播种百谷,还能“相地之宜”,根据土质和时节科学的对土地加以不同的利用,同时还教会人们兴修水利、导水灌田,大力发展农业,使得百姓脱离了游牧狩猎的生活,而得以在土地上安顿下来,安居乐业,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,所以稷被称为农神。

而当人们可以依赖土地通过劳动生存下来之后,对世人进行礼仪的教化就成了契被赋予的职责,五伦礼仪的确立,道德规范的制定,为当时的人建立起基本的伦理关系和守则,从百官和教师开始进行推广,并建立学校,从孩童小时开始就进行这样的训导和教化,最终变“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”,为“九族既睦”,并在此基础上,逐渐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。

今天看来,上古时期稷、契这两位贤臣秉承上天的旨意,来到人间辅佐尧舜和大禹治理国家,更对于中华文化的奠定和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真是居功甚伟。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花花鞋 » 古代贤臣稷、契的故事(下)

评论 抢沙发

国内精品Android技术社区

专注android技术,聚焦行业精粹,传扬中国传统文化,我们一直在努力

联系我们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