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尧治国,推行的是天地之大道。而天地不言,其大道世人不明,又如何遵行?于是帝尧把推算制定历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头等大事,把不易被世人觉察的天道规律变成能够遵从躬行的历法节令,让历法节令融入人们的言行视听之中,成为人人自觉遵行的心法约束。
那么,天道既明,历法节令已正,而谁来协助帝尧推行天道、带领万民率性向道呢?当然是人君与各级人臣。帝尧深知,为政在人,人存政举,人亡政息;一人仁,一国兴仁,一人让,一国兴让,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因此,帝尧在安排好制定历法的头等大事之后,便把“为天下得人”作为天子的又一重要事务。《尚书•尧典》记载的第二件事就是帝尧选官,尤其是遴选考察继位人的过程。其微言大义就体现在其记事的字里行间。
《尧典》记载:帝尧让四方首领举荐能继承帝位之人,大臣推举尧的儿子丹朱。尧认为其言不诚,生性好争,不行。天地至真至诚,不诚之人违背天道,又何以率领天下人向道?大臣又举荐共工。尧嫌其巧言令色,行为邪僻,轻慢上天,不行。洪水泛滥,民生辛苦,尧征询治水之人,众人推荐了鲧。尧认为他违背天意,不遵教命,毁坏族氏,不行。大臣以为可以试用,尧乃尊众人之议,试命鲧治水。鲧治水九年,以失败告终。
由帝尧否定下议的原因可见,帝尧选官,首要的原则是:是否敬顺上天,遵行天道。背离天道之人,是一票否决,绝对不予任用的。用后人的话说是任人唯贤,而贤与不贤的分水岭却是能否敬顺上天,遵行天道。而且,帝尧选官与遴选继位人,完全出于公义,不论亲疏远近,一律以敬顺上天、孝悌纯正、德高而有利于天下人为标准,不带丝毫个人的私利。
帝尧又征询四方首领们说:“我在位七十年了,你们谁能遵从天意,接替我的职位?”首领们说:“我们无德,不配接替帝位。”尧说:“你们也可以明察并推举隐没在下位的贤者。”众人纷纷向帝尧进言说:“有一个隐居民间的独身男子,叫虞舜。”帝尧说:“好呀!我也听说过这个人。他怎么样?”首领们说:“他是乐师瞽瞍的儿子。父亲顽固愚蠢,后母言语憎乱,兄弟傲慢凶狠,舜能以孝悌之道与他们和谐相处,以恭明的美德处理家政事务,心中不生任何邪念。”帝尧说:“我得试试他!把女儿嫁给他,考考他与两个女儿相处的德行。”于是就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汭之滨,嫁为舜妇。
虞舜出身卑微,隐居民间。帝尧听说他聪明贤达,打算让他继承帝位,多次把难办的事交给他,又授官位于舜,同时派了九个男子与他相处,考察他在外为政的法则,并叮嘱他要恪尽职守。舜在历山耕种,历山人都互让田界;他在雷泽打鱼,四围的人都互让居处;他在黄河边制作陶器,河滨人生产的陶器没有粗糙破损的。舜居住的地方,一年成了村庄,两年成了集镇,三年成了都市。于是尧赏赐给他衣服和琴,给他修了仓库,赐予他牛羊。
舜的父母、兄弟想杀舜,舜几次都智慧逃脱。返回之后,舜越发孝顺父母,善待兄弟。于是尧便让他去推行五教,命他发扬美好的人伦五常之德,严格用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去规范引导百姓。百姓都能遵循这五种道德规范了,就命舜去各官府办事,舜都办的很好。三年之后,帝尧把帝位让给了虞舜。
上古贤者众多,帝尧为什么如此看重躬行孝悌之道的虞舜?并命其推行人伦五常之德去教化百姓?其微言之中的大义可谓深矣!
老子云:“人法地,地法天”。上天至尊至正,大地至顺至贞;上天创始万物,大地顺承上天而养成万物。人法天则地,而天尊地卑,是故天地之道,在君臣则是君仁臣忠,在父子则是父义子孝。如此,君行君道,臣尽臣责,父行父义,子尽子孝。天地之道犹如自上而下贯通的一根大轴,君臣父子、志士仁人以及天下万民,都在这根大轴所规定的位置上,各安其分,各行其道,都在天地之轴的带动下,与天地同步同速的活动运行,人人自觉躬行天道。如此,天子群臣则不用劳心费力,颐使气指,天下垂衣而治矣!若纲常伦理不修,父子之义不明,人人身不修,户户家不齐,要想天下不乱,则不可能矣!
大道至简至易。以天地之大道治国,天下可运于掌,就这么简单易行!帝尧不愧为英明圣王,不但深明此治国之大道,身体力行,而且慧眼明察,遴选培养能躬行并发扬此道的虞舜,把此天地大道具体化为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的人伦五常,推行于天下万民万家。人是家庭的成员,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,家和万事兴。把齐家的伦理道德与方法推广开去,便是治国平天下的法则了。人人身修而家自齐,户户家齐而国自治,天下自平矣。
另外,帝尧与大臣商议天下大事,大臣们都畅所欲言,几乎全是“率尔”以对,应语随答,不假思索,不杂私心。君臣上下,竟无些许戒惕防范,至诚至信。难怪“尧帅天下以道而民从之”,有如此象天地一样至诚至信、无私无邪、一心为公的大德臣子在位,何愁万民不从而天下不能太平?
考察帝尧选官及其培养虞舜的全过程,何其慎重严谨!何其正大、光明、无私!难怪孔子赞叹其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而“心向往之”不已。
《孟子》曰:“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。”仁哉,帝尧!大哉,尧之为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