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专注android技术,聚焦行业精粹,传扬中国传统文化,我们一直在努力

艺术因信仰与道德而荣耀(一)

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,追溯历史,艺术的起源往往与信仰有关。当人们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太过强烈时,就会将其表达出来,用歌声、用图画、用舞蹈。在上古时期,人们对神明的敬仰之心、虔诚之意超越于其它的任何一种思想,因此,在任何一种人类艺术的滥觞阶段,我们最常看见的就是描绘天国神佛的作品。

让我们沿著历史的长河回溯,到世界各地看一看,见证那些具足无限神通的神佛如何在人间展现奇蹟,那些纯朴诚挚的古人如何来创造艺术的辉煌。

「神与我同在」

三千多年前,中东土地上风云突变,空气中酝酿著恐惧的氛围。扫罗王正带领著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作战,然而非利士人中却有一名力大无比的巨人——哥利亚,以色列人中没有能与他抗衡的勇士。哥利亚每天在阵前骂战,却没有一个以色列人敢出来与他对抗。两军相持了四十天后,一名牧羊少年来给他在军中的三个哥哥们送饭,见到了这一场景,他说:我愿去与哥利亚作战。少年的哥哥们很生气,他们不相信少年能战胜哥利亚,他们认为少年应当去放羊。可是少年却不以为然,他相信自己会成功打败哥利亚。他捡起了五颗石子,拿起他的投石器,向那巨人走去。哥利亚见到一个瘦弱的少年来向他挑战,不由得哈哈大笑,嘲弄他不自量力。少年却平静的对哥利亚说:「神与我同在。」他举起手,将石子向哥利亚投射过去,正中巨人的额心。菲利士人见到哥利亚死了,立即作鸟兽散。少年成为以色列人的英雄,后来又成为了以色列人爱戴的大卫王。

大卫雕像

大卫逝世后的两千年,佛罗伦萨工程督造处迎来了一块质地极好的原石,他们请来城中最有才华的艺术家,希望他们中能有人将这块石头雕琢成艺术品。二十六岁的米开朗基罗风华正茂,他积极的承担下这项艰难任务。米开朗基罗在大理石的四周立上屏障,他在工作时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,不喜欢任何人来打扰。雕琢的过程比想像中更加艰难,如何将如此巨大的原石赋予生命?米开朗基罗一遍又一遍在脑海中回想著圣经中的段落。在工作遇到瓶颈时,他脑海中便自然浮现出大卫充满信心的话:神与我同在。那迥然的目光,坚定的神情,逐渐在米开朗基罗有力的双手下呈现轮廓。米开朗基罗如同见到了当时面对著哥利亚的大卫,他见到大卫那发自心底的信念、那没有一丝畏惧的坦荡,在精练的肌肉线条下蕴藏著。米开朗基罗废寝忘食,几乎没有请任何助手来帮助,他并不确定其他人是否也能了解他脑海中所浮现出的大卫。

在经过了两年的时间后,一件空前绝后的艺术品诞生了,人们相信,这是过去以至未来所有大卫雕像中最好的。人们原本计划将它放在教堂拱壁的阳台上,却舍不得将如此完美的作品束之高阁,于是它便最终被安放在佛罗伦萨市政厅前,直到如今。

 

「众生病则我病 」

也是在大概三千年前,印度的毘耶离城中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名叫维摩诘,他虽未出家,却在家修行。释迦牟尼的众弟子与他一起参禅悟道时,时常宣讲各自所証悟的佛理,然而最终都会被维摩诘所说的更高的道理折服。维摩诘十分了解神通、天眼的玄妙,能够说明坐禅、戒律的要义,也知道「空」的真谛,并且能够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,启示释迦牟尼的众弟子心性中迷而不悟之处。但是有一天,维摩诘出人意料的病了。释迦牟尼叫文殊师利前往探视,文殊师利到了维摩诘的住处后问道:「您的修行不是非常的成功吗?修行成功的人怎么会生病呢?」维摩诘听后回答道:「我这病已经很久了,病是来源于痴爱执著,我看见众生尽皆痴爱执著而产生苦难,众生的苦难成为了我的病,若有一天众生解脱苦难,则我的病才能痊癒。」文殊师利听后若有所悟。随后维摩诘又为文殊讲述了「空」与「不二法门」的含义,谈话渐入佳境,文殊师利听了入了神,正想再继续追寻更高深的道理,维摩诘忽然默然而忘言,文殊师利于静默中得悟佛理,一刹那间,天降花雨。

维摩演教图局部 宋李公麟(传)

这段故事被记载在《维摩诘经》中,《维摩诘经》传入中原并被翻译成汉文后,这一段对话格外触动人心,舍己为人的大慈悲心在华夏文化思想中进一步普及开来。一些人开始为维摩诘画像,其中就有一位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画家——顾恺之。

东晋兴宁二年时,年轻的顾恺之尚未成名,他得知金陵城正为建造瓦官寺而筹款,然而金陵的大官没有一位愿意捐助超过十万钱,于是他发愿为瓦官寺筹得百万钱。顾恺之对庙里的和尚说:「请你们预备一面墙壁来供我作画。」之后顾恺之便一个月闭门不出,一心作画。顾恺之一向认为画人物需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画出神态,而画画最重要的就是神似,画出鲜活的神态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「点睛」,而点睛不能随便点,因为眼睛一画上去,画像就有了灵魂。所以在他画画时点睛总是最后点,或是隔了很久以后再点,每一次都十分慎重,生怕点的不好,一幅画像就有了一个心术不正的灵魂,这维摩诘的画像更是如此。因为维摩诘经中的对白顾恺之早已烂熟于胸,对于维摩诘所讲的佛理他也有了自己的领会,所以顾恺之对于这幅画的「点睛」还是很有信心。让庙里的和尚布告众人,要来观摩佛像的人,第一日须捐钱十万,第二日五万,第三日自行捐钱若干,就这样,人们口耳相传,争相观看,瓦官寺很快便筹集了百万,顾恺之也从此声名大噪。这幅维摩诘画的确千金难换,但更为宝贵的是画家的一片向善礼佛之心。尽管这幅画如今已不复留存,我们还是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想像其当年的风采:「看画曾饥渴,追踪恨淼茫。虎头金粟影,神妙独难忘。」

**

历史上许多登峰造极的艺术作品都呈现在信仰的殿堂里,譬如希腊帕特农神庙中的雕塑,完美的人体比例,栩栩如生的衣纹令人惊叹;譬如欧洲教堂中的镶嵌画,阳光从圣经彩画的缝隙中穿过,如同圣光普照;譬如敦煌石窟中宏伟的佛国造像,佛陀庄严容貌被来自各地的人们参拜,工匠们的赤诚被岁月铭记。在东西方的古代,那些生来便有著艺术天赋的人们被认为是神赐福的人,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天赋来回馈神、赞颂神,而很少用这天赋来为自己谋福、获利、博得名声。出自于虔诚的无私之心而创造出的这些艺术作品,通常不受时代洪流的冲击而历久弥新。

 

原文:《艺术因信仰与道德而荣耀(一)》 (转载请注明来源)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花花鞋 » 艺术因信仰与道德而荣耀(一)

评论 抢沙发

国内精品Android技术社区

专注android技术,聚焦行业精粹,传扬中国传统文化,我们一直在努力

联系我们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